细胞治疗-CART

CAR-T疗法成长之路

2017-08-08

上一期,我们对CAR-T疗法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因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巨大潜力,成为了备受世人瞩目的一颗新星。所有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CAR-T亦是如此,那么它是如何一步步从不知名的小人物蜕变成家喻户晓的大明星呢,今天就带大家看看CAR-T这几代的成长之路。

与其他许多新兴的肿瘤治疗方式一样,CAR-T的问世并非一帆风顺,公众质疑声一直存在,如实效性、持续性、安全性、通用性等问题,加重了人们对CAR-T疗法发展和转化应用的顾虑。然而令人欣慰的是,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和改进,CAR-T疗法也经历了一条不断完善、成熟、优化、提高的发展之路。

从技术和功能特点的角度,CAR-T至今已经发展出了五个技术代系


CAR-T是如何发展到第五代,各自的技术特点以及临床前或临床应用怎样呢,本期栏目就给大家来细细道来。

ICAR-T雏形ScFv - 铰链区- 跨膜区 - CD3z融合表达的结构

出现时间:1989年,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报道了第一代CAR-T疗法

结构:通过基因修饰使T细胞表达特异性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分子单链抗体,结合一胞外铰链区和跨膜区以及胞内的T细胞激活受体CD3z链,靶向B细胞恶性肿瘤的CD19CD20蛋白分子。

特点:效用低,易耗竭

临床应用:第一代CAR很快就被投入临床试验,但是虽能看到一些特异性的细胞毒性,但2006年对其进行临床试验总结的时却发现疗效差强人意。究其原因在于第一代CAR-T细胞在病人体内很快就会耗竭,其持久性(persistence)很差,以至于CAR-T细胞还没有来得及接触到大量的肿瘤细胞时就已凋亡。

II代:加入T细胞活化和生存必需的共刺激信号分子

出现时间:1998年,面对第一代CAR-T的缺陷,第二代CAR-T 技术应运而生

改进结构:T细胞活化和生存必需的共刺激信号分子CD137(或CD28ICOSOX-40)组装进CAR,提升CAR-T细胞在体内的扩增能力和存活能力。

特点:效果显著,发展成熟

临床应用:率先在小鼠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模型中取得成功,并在随后的临床试验中其表现也超出了预期效果,对于复发或难治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r/r-ALL)患者的缓解率高达90%以上。基于其显著的肿瘤杀伤效果,目前开展的临床试验多是第二代CAR-T

最值得一提就是获FDA专家一致推荐批准上市的诺华主打的 CAR-T 药物 CTL019,就属于二代 CAR-T 的范畴,胞内信号区共刺激信号为CD137(即4-1BB)。

此外,Juno Therapeutics 研发的JCAR014JCAR015JCAR017 产品, Kite Pharma研发的KTE-C19以及Bluebird/Celgene研发的CART19等产品均属于第二代CAR-T

IIICAR-T:两条腿走路,反倒崴了脚

既然整合了共刺激信号后能够显著提高CAR-T的治疗效果,而T细胞拥有数量众多的共刺激信号分子,那么将这些共刺激信号分子共同整合进CAR分子结构中,治疗效果不就相对于二代CAR-T更为理想了吗?这一想法从多方面来看似乎就是个非常不错的idea由此第三代CAR也就随即问世了。

改进结构:通用的做法是在第二代CAR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共刺激信号分子,比如将CD28-CD1374-1BB)分子同时组装进CAR里面。早前报道的Uppsala University 研发的靶向CD19分子的CART19 (NCT02132624)即属于第三代CAR,胞内信号区共刺激信号也为CD28-CD137

特点:然而,存在很大缺陷,细胞迅速耗竭,复发率较高

有研究表明,CD284-1BB相比存在重大缺陷:CD28的特点是刺激CAR-T细胞在体内迅速扩增(细胞因子风暴风险大大提高),但同时也使得细胞迅速耗竭,复发率较高。总体来说,共同整合有CD28分子的三代CAR-T疗效并不比二代CAR-T优良,甚至在有些时候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这就尴尬了,囧~~)。

临床应用: JUNOCD28为共刺激结构域的CAR-T产品(CD28zCARJCAR015在临床试验中很不顺利,先后发生5起死亡事件。20173月,Juno宣布放弃JCAR015,转而重点发展同样为CD19靶点、以4-1BB为共刺激结构域的CAR-T产品(4-1BBzCARJCAR017JCAR014

JUNO的教训令各大CAR-T研发机构惊魂未定,心有余悸,使得三代CAR-T在人们的失望中悄然谢幕,即使仍有部分研究,但CAR-T的主力军大旗已经毫无悬念地转到了二代CAR-T之手。三代CAR-T就这样刹羽而归,不过即便如此也并不能浇灭人们对于CAR-T疗法的信心,CAR-T技术的研发和改进仍然在路上。

IVCAR-T:调节基因,性能升级

改进结构:在第二/第三代CAR-T 的基础上共表达一些关键的细胞因子或共刺激配体,可以显著提升T细胞扩增活性和寿命。该类CAR-T技术也被称为“TRUCK”。

特点:最新进展中,第四代CAR-T表现出了克服实体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的能力,有望成为实体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手段。

IL-12为例,这一细胞因子被誉为T淋巴细胞的第三信号分子,可见其对T细胞功能的重要性。系统注射IL-12会引起严重的炎症副反应,但是通过共表达IL-12的第四代CAR-T细胞来实现局部表达后,可以在肿瘤病灶处招募NK细胞,或者直接逆转被耗竭的肿瘤浸润性T淋巴细胞,从而有效克服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还有一些研究发现,在CAR-T细胞中共表达某些趋化因子,也可以增强CAR-T细胞的归巢能力。

此外,其它具备重要免疫调节能力的细胞因子也正在被人们尝试着在CAR-T细胞中共表达,IL-7IL18IL-21IL15等,我们将在后续栏目中跟大家详细介绍这几个重要细胞因子及其与CAR-T研究的进展,敬请关注~

当然,细胞因子风暴本来就是CAR-T治疗过程中的关键副作用之一,整合细胞因子共表达似乎是在“火上浇油”,而研究人员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在另外一些临床研究中,科学家们正在尝试设置“分子开关或基因开关”机制,试图控制CAR-T在体内的功效,必要时中止细胞因子释放,避免对机体的伤害。

整合细胞因子表达实现了CAR-T细胞在肿瘤杀伤功能与微环境调节方面的升级换代,其临床效果、适用性、安全性、稳定性如何,相信未来会有不少临床前和临床数据来回应业内关切,我们拭目以待!

VCAR-T:通用型,闪亮新星

改进思路:尽管CAR-T细胞疗法拥有多种优势,但其高度个性化的特质使其不便于cGMP生产管理和进行大规模即时应用,且治疗成本高昂,因此,开发通用型的CAR-T细胞疗法以弥补上述不足,正逐渐成为CAR-T细胞治疗领域的必然趋势之一。

改进结构:通用型的CAR-T本质上是一种同种异体CAR-T细胞疗法,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不需要依据患者进行相应修饰,而是直接将来源于非患者(non-patient) 供体的T细胞进行工程化,用于多个患者的治疗。简单来说,就是从健康捐献者身上获得T细胞后将T细胞的HLA基因及TCR基因敲除,避免宿主对输注CAR-T细胞的免疫排斥(或移植物抗宿主病),从而生产出通用的T细胞产品,此类产品理论上可用于多个患者的临床治疗。

临床应用: 近期,通用型CAR-T细胞疗法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又一个惊喜。27日,Cellectis公司宣布其通用型CAR-T疗法UCART123获得了美国FDAINDInvestigational New Drug)批准,成为第一款获美国FDA批准进入临床试验的此类产品。310日,施维雅(Servier)、辉瑞(Pfizer)和Cellectis公司联合宣布,美国FDA批准了通用型CAR-T疗法UCART19 IND资格,可在美国进入临床发展,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适应症。

对第五代通用型CAR-T疗法在临床上的治疗效果,我们也在持续关注和期待中! 同时,我们也希望在世界各国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CAR-T细胞疗法未来能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让越来越优质的CAR-T疗法尽快问世,造福广大患者!

本期栏目到此就先告一段落啦,要了解更多CAR-T最新资讯和“知识干货”,别忘了继续关注我们哦,下期再见!

参考资料:

1. Ruella M, June C H.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 for B cell neoplasms: choose the right CAR for you[J]. Current hematologic malignancy reports, 2016, 11(5): 368-384.

2.  Engineered T cells: the promise and challenges of cancer immunotherapy. Nature Reviews, SEPTEMBER 2016, VOLUME 16

3.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Design. CANCER DISCOVERY, 389,2013

4. Making Better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 for Adoptive T-cell Therapy.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2017

5. Therapeutic T cell engineering. 25 may 2017(545), Nature Review.2017

请输入您想查 |
返回顶部